今年9月是第47个全国“质量月”。中国建设报社以“匠心品质中国建造”为主题,开展“全国工程建设领域‘质量月’开放体验日”系列活动,分别走进青岛地铁、合肥轨道、温州建筑业、宁夏“好房子”建设标杆、中建八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项目,讲述工程建设领域鲜活质量故事,共同推动“质量社会共治”,营造崇尚质量、追求卓越的浓厚氛围。
以“质”致远 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青岛”
青岛地铁运营线路8条、348公里,在建线路9条、158公里,远景规划线路19条、872公里。近年来,青岛地铁以每年开通不少于一条线路的速度,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青岛”,逐渐成为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主力军。
青岛地铁坚定“双一流”目标,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为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持续提升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范本、贡献了力量。
坚持创新引领,构建全国首个“全场景化、全功能”的智慧车站系统,实现减编30%,生产运作效率和应急响应效率提升30%,故障率降低15%,每年可节约成本超8700万元。高标准建成TACS(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自主运行系统)示范工程,TACS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世界领先,实现了中国轨道交通核心技术装备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研发装配式建造成套技术,实现工厂化制作、现场化拼装,装配式车站相比现浇车站减少用工80%,节省工期4~6个月;以“不渗不漏·内实外美”为优质核心目标,创新推行饰面高性能混凝土,采用轻装修简装修,以混凝土自然质感为装饰效果,与常规混凝土相比,每个车站减少水泥用量6%、减少装修面积70%;自主研发智慧工地一体化平台,实现对施工现场的精准管理,管理效能提升30%。
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构建全生命周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体系,覆盖5大赛道、15项核心技术群,以科技创新突破发展瓶颈。全国首创双护盾TBM(硬岩隧道掘进机)建造技术,有效解决了硬岩掘进难题和传统TBM背后注浆不及时问题,实现了区间隧道安全优质高效建设。
提出以民主管理为核心的班组建设新理念,通过“双向奔赴”的参与式民主管理新模式,推动管理力量下沉融入班组,班组自我提升参与管理,工人的价值创造得到有效释放,让广大一线工人真正“有地位、受尊重、得实惠”。
质量为先 打造“质效轨道”新典范
2009年,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合肥轨道建设踏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2016年12月26日第一条线路开通运营,到如今运营线路增至5条、运营里程突破210公里、运营站点达161个,线网总客流突破19亿人次。紧紧围绕“1+5”目标体系,合肥轨道以匠心筑梦,一体推进建设、运营、资源开发、投资发展各板块协调并进,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工程建设和运营服务,打造“质效轨道”新标杆。
在质量管理方面,合肥轨道从材料检测、工艺控制、检查验收和样板创优四个方面建立工程质量管控体系,确保每一项工程都能达到最高品质。坚持工艺管控、首件验收、样板引路三管齐下,指导参建单位在材料加工、技术提升上下功夫做文章,鼓励各参建单位积极组建QC小组、工法研究团队,充分探索和运用智能设备、信息化手段,在“小发明、微创新”上动脑筋,互学互评,成功经验和做法发现一个展示一个推广一个,以点带面,促进合肥轨道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体系建设。
在合肥轨道6号线建设中,盾构区间施工采用的土压平衡盾构机,利用其高精度的盾构机导向系统来监控盾构机的位置和方向,同时采用集中式智能钢筋场,通过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打造“工厂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钢筋生产线,开创“钢筋集中加工”新模式,探索出创新创效新途径。
依托徐露平劳模创新工作室平台,6号线建设开展科技攻关、岗位练兵、技术交流、技能培训等活动,在施工生产、创新创效、安全质量、技术攻关等方面,引导员工建言献策;建设产业工人社区,除了为工友们提供入场岗前培训、安全教育,技能培训以外,还为辛勤付出的产业工人们提供了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科技赋能 探索质量安全管控“温州经验”
近年来,温州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安全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化建设,完善治理体系,不断推动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在强化工程质量监管、筑牢施工安全防线、推进智能建造试点、探索工程质量保险、加大数字化监管等方面成效显著。
入选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以来,温州市积极巩固传统优势,深入发展智能建造,通过科技赋能构建新质生产力,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温州经验”,“一核三库”试点实施路径基本明晰,“政产学研”同频共振格局初步构建,“应用导向”试点产品项目成效斐然,推动温州建筑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温州市采用“智能建造装备+产业工人”新型劳务模式,把传统工艺做法转换成机器人操作,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建筑行业的施工效率和质量水平,还促进了产业工人的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三叶草”异形结构建筑物对施工质量和施工精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地企业采用“定制化铝模+盘扣”支撑体系、“砌体免开槽”创新技术等一系列先进施工工艺,有效降低施工风险,保障施工安全,实现了提质增效。
在质量安全监管方面,温州市在浙江省率先实行检测全过程影像记录留存机制,统一影像范围、要求、审核留存,保证检测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全面提升行业自律水平和工程建设质量,引领工程质量管理改革创新。
此外,温州市还将“智能建造”纳入工程评优评先范畴。制定出台“四小、三好、一会”防范机制、安全员记分管理机制等多项新机制,推行隐蔽工程验收告知、原材料盲检等制度。开展分户验收督查和“工地开放日”“市民监督团”等社会监督活动,促进住宅工程品质提升。
“三好住宅” 为建设“好房子”赋能
为建设适应人民群众期待的“好房子”,宁夏开展了以下几点工作:一是研究制定“好房子”标准。从规划设计、质量安全、绿色智能、住宅装修、物业管理等方面明确技术规范,提出标准要求,打造“好房子”标杆,树立建设高品质住宅导向。二是大力开展住宅工程质量信息公示试点工作。通过两年试点,培育出50项试点示范项目,督促建设单位开展“业主开放日”等活动,将工程项目涉及的合法性文件、主要使用材料及关键工序向社会公示,构建了工程质量社会监督机制,深化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的认知。三是创新开展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工作改革。坚持技术打底、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构建形成“政策制定、系统开发、案例测试、改进提升”一体开展的“四位一体”试点工作模式,体系化、链条式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质量安全管理流程再造、制度重塑。
深入践行“好房子”理念,宁夏中房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打造“三好住宅”,提出好房子是好房子、好服务、好社区的融合,并在云上阅海项目深度实践。一是在解决串味问题方面,除了利用50毫米深水封存水弯来避免排水主管道的气味倒灌外,项目还对烟道安装进行改良,确保烟道接口部位的密封。二是在解决渗漏问题方面,材料采用一线品牌,严格控制防水卷材的泛水高度、收口,采取两次闭水试验等方式,多措并举降低渗漏隐患。三是在隔音设计方面,围绕楼板、墙体、门窗等打造六重隔音降噪体系,应用具有良好声学性能的施工材料,通过使用分户墙200毫米厚1900公斤/立方米的定制煤矸石页岩砖、铝包木窗户等措施,实现系统性、全要素降噪,有效隔离外界声音,打造安静、舒适的居住空间。
在“好服务”建设方面,云上阅海项目首创成立业主质量管理委员会,按照一定比例选取业主代表,由业主代表不定期到现场作业面进行检查,还通过物业服务企业前期介入检查、第三方过程检查等,站在不同角度对项目进行审视,保证项目顺利推进。
五化管理 打造精品工程
中建八局西北公司深耕区域市场,践行“质量强国战略”,始终坚持“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通过“质量体系标准化、过程管控标准化、施工工艺标准化、细部节点标准化、质量行为标准化”的“五化管理”,推进质量管理工作,提升公司整体质量管理水平。在工程质量管理上做了五方面努力,一是持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二是创新管理举措提质增效,三是持续推进工程一次成优,四是开展技术质量专项治理,五是持续塑强质量文化,提升工程品质,打造精品工程,树立品牌信誉度,提升顾客满意度。
中建八局西北公司承建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项目位于陕西省西咸新区,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门户机场,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作为现代化国际航站楼,T5航站楼不仅外观壮丽,其内部设计更是体现了人性化与智能化的完美结合。
T5航站楼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项目创新研发“预纠偏”“可纠偏”隔震支座,两种新型隔震支座均在项目实体中运用并正常运行,效果良好。该机场也成为全国五大采用减隔震技术的机场之一。
建设过程中,T5航站楼采用多项关键建造技术,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确保了工程质量,还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环境的友好保护。施工中破除北二指廊位置原有停机坪跑道混凝土,进行分类深度加工再利用,形成了特有的“跑道石”地面,节约了垃圾堆放场地、同时达到废旧材料100%利用,减碳降碳。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贯穿项目建设周期。项目自进场以来,以“高效建造,数字先行”为理念,打造80余人的BIM智能建造团队,高效完成九大专业、216个BIM数字化模型搭建,解决了各专业碰撞问题1.2万余处。除常规深化设计管理外,将BIM技术纳入研发属性,以数字建造+协同深化,从设计、施工到运维阶段开展全生命期的BIM技术应用,实现了BIM数据全生命期无缝传递。
工程质量是打造“中国建造”品牌的基石。近年来,建筑业改革持续深入,高质量发展成为共识,一大批品质工程受到关注,映照了“中国建造”发展的澎湃活力。新形势下,行业企业要增强质量意识,交流好经验、好做法,借鉴好模式、好案例,注重科技管理创新,提供高品质建筑产品,叫响“中国建造”好品牌,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09-2022 山西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晋ICP备05000881号